开辟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大舞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8-1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学要关注国家需求,主动参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用好话语权

  ○争取产学研合作大面积提升,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不可缺位

  ○一批大学应率先与行业、企业、地区结成紧密的合作创新联盟,带动更多的企业、高校参与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王树国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复杂变化。应对这种变化,一方面要靠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与金融运作,另一方面要靠经济、科技实力,靠创新能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瓶颈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缺乏自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解决之道是高校、科研单位要积极介入,与企业合作形成紧密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也就是说,当前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是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上是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提出市场需求、关键项目,筹措资金;高校发挥人才、学科、实验条件及国际合作等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多赢。

  产学研结合提出的时间已很久了。这一合作方式多次写入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其优越之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至今仍未形成大面积的显著成果。我建议要改变思路,发挥我们制度上的优越性,官产学研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大企业、集团公司与有实力的高校实现强强联合,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联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改造,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同时带动高校上水平、出人才。

  前不久,国务院领导召集各界人士研讨如何突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瓶颈。为此,我走访周边国家搞一些调研。在韩国,我看到韩国中央政府在韩国科技大学、浦项工业大学和汉阳大学建立了三个半导体技术研发中心,目标是在未来5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实现韩国在世界半导体工业居领先地位。其中浦项工大还是一所企业办的大学。这三个中心的运行机制都是政府提供引导经费,大学出教授、研究人员,一些强势企业参与,提供相当的资金,同时获得专利及相关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回报。在这三个研发中心,我看到的都是水平很高,国际半导体工业发展很关键的项目。尤其是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项目属于什么研发体系,由谁出资,权责利的分担、分享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日本、我国台湾等大学科技园的情况,我注意到凡是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的合作,都有政府在引导。

  对比国内的情况,我们的高校也与企业有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是结合得不紧密。我们的高校教师往往不进入对方初始决策、设计的层面。项目工程师甚至工艺工程师拿着东西来找你,有时他都说不清这个项目在总体设计中处于什么位置。而高校教师更不知道总体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也就是说,在这种低层面的合作中,我们教授的长处发挥不出来。

  再从深层次反思,我觉得这些年我们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关系有渐行渐远的趋势。高校在快速发展中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太多,对国家、行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否有些顾不过来,责任感在退化,不积极主动?这样人家在决策的时候,在做总体设计的时候就不大来找你了,你也就没多少话语权了。这样实际上造成了高校的边缘化,这是令人担忧的倾向,必须尽快改变。作为大学校长,学校生存、发展的责任确实很重,人、财、物都要落实,学科建设、招生就业都要考虑,但是还是要腾出脑筋来考虑一些长远的事情,一些“形而上”的事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想这要从我们进入“985工程”的大学做起,学习北大、清华这些老大哥学校,以天下为己任,积极争取入主流、干大事,进而带动进入“211工程”的一批大学,为企业、行业、政府有所分担。“有为就有位”,这样也会促进高校的发展。

  我的这些想法发表后得到了相关领导、企业和同行们的积极回应。我想哈工大应该在这方面带个头。于是我就和我们的老搭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量此事。我们多年紧密合作,哈工大曾成功研制、发射过两颗小卫星。我们的教授不但承接航天科技的关键技术攻关,还在发展战略上积极提出建议。比如搞什么产品,主攻什么项目,哪个项目哪些国家在搞,都搞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的教授了解的要多一些。这些建议企业是十分欢迎的。我说我能干什么你也知道,对方也是一拍即合,这一想法还得到了工业与信息化部、黑龙江省的欢迎。于是我们就成立了一个研发中心。航天科技集团每年给我们1000万元经费,我们的责任是参与国家航天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承担关键技术的攻关。

  同时,哈工大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和国家对于行业、产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骨干企业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与他们建立了多项产学研战略联盟。其中有与中国神华集团签订的煤炭利用产学研战略联盟,与第一汽车制造厂、宝钢等企业建立的汽车轻量化产业技术联盟,与中海油建立的海洋石油工程校企战略联盟,与广东省合作建立的无铅电子制造技术省部产学研联盟等。这样学校就把创新着力点放在企业发展的需求上,放在产业进步的需求上。

  根据哈工大等国内一些大学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实例和经验,我认为争取产学研紧密联盟的成功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实现三个落实——资金、人才、项目要落实。中央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发挥引导、统筹作用,政府、产业、大学、研究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形成合理、有效的技术产业化链条。企业发挥技术创新活动主体作用,它掌握着市场需求,知道技术进步的瓶颈是什么。高校发挥决策参谋、科学探索和技术支撑主体作用。这样国家需求和市场牵引相结合,再加上政策、资金的支持,就给企业、高校搭建了大显身手的舞台。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创新思想活跃,研发手段先进等优势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需要重视的是产学研联盟中知识产权的创造、分享、利用,形成有效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使技术成果进入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竞争力。

  二是要建立4个平台——技术集成平台、配套实施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及国际合作平台。技术集成平台与成果转化平台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企业了解市场,知道技术进步的瓶颈在哪,能筹措资金,长项在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在人才即创新思维、学科、实验室等方面有优势。建立配套实施的平台要有政府的参与,除了项目、资金、转化以外,软环境方面有些问题还需要政府来解决。国际合作是高校的长项。我们已有一些国际合作的基础,有把学术合作延伸到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层面的能力。4个平台的作用完善了,就能促进高端研发人员在企业和高校间的流动,实现企业和高校双赢的局面,帮助企业逐步建立“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实现三个结合——科技和需求结合、技术和资本结合、人员和项目结合。有了上面谈到的的四个平台,建立起先进的运行机制,使参与各方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就能形成合理、有效的技术产业化链条,并保证各方得到相应所需的回报。这个链条目前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或是衔接上的漏洞,问题可能是在官、产、学、研、金融、中介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上,要认真设计一下。科技和需求、技术和资本、人员和项目的充分结合是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基本优势,也是国家自主创新大面积提升的必要条件。这种模式较为符合中国国情。由政府牵头,在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实现强强联合,不仅能收获创新成果,还能逐渐形成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促进高校上水平、出人才,还能在大面积上为更多的企业、高校起到示范作用。